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第一次到羅馬,很難說服自己跳過梵諦岡,畢竟梵諦岡是世界最偉大的博物館。
疫情過後要去梵諦岡,難度可是有點高。
請確認你的網速夠快,搶票才容易成功喔!😆
為了能夠抓緊時間搶票,於是我寫信問了官網,確認如果是15日要參觀,那麼開賣時間就是2個月前的15日當地時間凌晨0時。夏日時差為6小時,當地的午夜就是我們的早上6點。於是設好鬧鐘,早上6時起床,拼命刷阿刷,終於在第三天的6:30買到票。😹
購票網址:
https://tickets.museivaticani.va/home
這次寫遊記重回梵諦岡官網,發現釋出的票種和當初訂票的票種不太相同,不過,大致上來說主要的票種都有,如梵諦岡和西斯汀禮拜堂、早餐票、午餐票及岡多菲堡教皇官邸 – 教皇別墅花園等等。
我們買到早上9點的票,完全不需要排隊,沿著梵蒂岡的城門走,一下子就進入博物館。
走入博物館裡,有好幾個館區,格里高利埃及博物館The Gregorian Egyptian Museum、基亞拉蒙蒂博物館Chiaramonti Museum、新翼New Wing, 掛毯畫廊Galleria degli Arazzi、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Museo Pio Clementino、拉斐爾室Stanze di Raffaello以及西斯汀禮拜堂等等。
強烈建議:
先了解展區的位置及路線,找自己有興趣的,或是鎮館之寶,事前先詳細了解背景,可以節省時間及體力。因為即便租借中文導覽,每個項目能說的內容也是只有1-2分鐘,不如專心好好欣賞。
實在太大、太多,即使借了中文語音導覽,理解的也不太多。不過大部分的希臘、羅馬雕塑,基本上並非原始出土,而是羅馬藝術家仿刻希臘的雕塑。當初羅馬從希臘掠奪而來的部分原品,其實很多是銅製雕塑,現在看到的石雕大多是羅馬仿製希臘的銅雕作品。
小歷史時間1:
當時為了慶祝羅馬成功佔領希臘(約於168BC左右),帶回來的戰利品會放置於公共區展示,讓羅馬市民看到被羅馬所佔領的國家是多麼富庶。
由於當時沒有美術館這種場所,這些戰利品之後有的被放置於古羅馬廣場旁邊的和平祭壇(Temple of peace),有的則是放在公共場所如浴場,讓民眾都能欣賞這些美麗的作品。這些藝術的戰利品對羅馬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美」及「奢華」的感受。從羅馬人不斷的複製希臘雕像就可以想像對這些藝術品有多麼的驚艷。
我想羅馬民眾太愛這些藝術品,也認為他們有權利共享這些戰利品。因此曾發生皇帝提比略(Tiberius)鍾愛其中一個放置於公共浴場的雕塑Apoxyomenos(下圖,原本為銅製),於是找另一尊雕像來取代,把本尊雕像移置家中。此舉立即掀起民眾的抗議,羅馬市民認為皇帝不該占為己有,最後還是不敵抗議,把該座雕像回歸給市民。
小歷史時間2:
先說一下希臘的雕刻史,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active ca. 450 ~ 420 BC﹞是古希臘雕刻家,他認為頭與身最協調的比例是1:7,他歸納解剖學及人體美學,出了一本著作「規範[Canon(有一說是Kanon)]」,其中也解決了人體的動態及重心等問題,顯示希臘人重視理性及科學的思考。波利克萊塔斯也被稱為「人的雕刻家」。
後來在希臘化時期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御用的雕刻家利西波斯Lysippos (西元前4世紀),改變了波利克萊塔斯的古典比例,將1:7變成1:8,也就是拉長了身體比例,縮小頭部尺寸。
Horace是奧古斯都時期的詩人及批評家,曾說「Although the Romans had conquered Greece, Greece through culture conquered Rome」說的真好,從羅馬不斷複製希臘雕塑藝術即可看出希臘美學如何顛覆羅馬人的視野。
以下是館區的介紹
格雷戈里十六世卡佩拉里(Gregory XVI Cappellari) 於1844 年在拉特蘭使徒宮(Lateran Apostolic Palace) 建立,展示了教皇在羅馬及附近地區(如切爾韋泰里、維約、奧斯蒂亞)的考古發掘成果。
這裡重點展示的作品包括羅馬時代製作的希臘雕塑、複製品和希臘原件的重建品、羅馬帝國時代的雕塑等。
這件作品是1513AD發現的。老人左手拿著水果盤,右手拿著稻穗,象徵著尼羅河的富庶。人面獅身像(sphinx)由尼羅河所支撐。16個兒童代表尼羅河每年氾濫上升的高度約有16個手肘那麼高(很多介紹都說代表16個支流,但官網看起來不是這麼說)。
統一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
牆上這些地圖是由地理學家伊格納齊奧·丹堤(Ignazio Danti)設計的。 畫廊長120米,丹堤花了3年才完成了40塊地圖。 有描繪整個義大利半島的地圖、區域地圖、古代義大利和現代義大利的地理地圖,以及提供十六世紀義大利四個主要港口概況的地圖,約於1580-1585完工。
這些美輪美奐的拱形天花板畫作是 Cesare Nebbia 和 Girolamo Muziano 的作品。剛開始覺得上面的畫作比牆上的地圖更加吸睛,但不知為何要如此安排。
原來天花板的畫作內容描繪了各種聖人、使徒、殉道者和其他基督教人物。天花板上每一個畫作所描繪的人物,他們神蹟的發生地,與延伸至牆面的地圖相對應。因此,可以說這些壁畫與天花板的畫作整體是本「聖經故事地圖集」。
組成拉斐爾房間的房間有 Sala di Costantino(「君士坦丁大廳」)、Stanza di Eliodoro(「赫利奧多羅斯房間」)、Stanza della Segnatura(「簽名房間」)和 Stanza dell’Incendio del博爾戈(「博爾戈的火屋」)。
最有名的雅典學院在簽字廳。
拉斐爾是英文發音,若從義大利文音譯,應該唸「拉發A洛」,他的繪畫優雅和諧,人物臉部溫婉寧靜,為他贏得「繪畫王子」稱號。
拉斐爾25歲時完成了由教宗儒略二世委託的雅典學院,內容為古希臘、羅馬所有哲學家、藝術家及科學家匯聚一堂,歌頌人類智慧的畫作。
這裡的連結說明雅典學院畫裡的人物是那些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B%85%E5%85%B8%E5%AD%B8%E9%99%A2_(%E7%95%AB%E4%BD%9C)
拉斐爾創作雅典學院時,某些西元前的人究竟長怎樣其實不可考,因此他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畫家等形象融入了希臘各個思想家的容貌。例如: 把柏拉圖畫成達文西,把戴奧基尼斯畫成米開朗基羅、把歐基里德畫成建築師布拉孟特(Donato Bramante),可能在拉斐爾心中,文藝復興這些人, 都是他所敬佩的對象吧! 但拉斐爾把自己畫成誰呢? 他把自己藏在右下角,和托勒密和歐基里德在一起~~戴黑色貝雷帽,身穿白衣的鎖羅亞斯德就是拉斐爾自己!😊
拉斐爾畫自己時,與畫作裡面其他人物不同,他的眼神直視觀眾,或許代表著全然自信的接受閱聽者的讚美或是批評!
這部作品也奠定了他在羅馬的地位。拉斐爾把達文西及米開朗基羅的優點都學習起來,沉澱成為其獨有的莊嚴穩重畫風。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不同,他成立自己的畫室,招收學徒,讓學徒協作完成許多的畫作。而米開朗基羅則不假他手,幾乎全部親自完成畫作與雕塑。
之後拉斐爾因不明的發燒結束他短短37年的生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作品。他死後葬於羅馬萬神殿。
如果單買”extra-time ticket”票種,只能進入西斯汀禮拜堂,時間大約在下午4:30過後,由導遊帶領大家細細觀賞禮拜堂。
西斯汀禮拜堂主體由教皇西斯篤四世(Pope Sixtus IV)於1480年修復,為當時最負盛名的聖殿,一方面是為了容納日漸茁壯的教廷,再者是為了推選新教皇時紅衣主教齊聚開會之地。
還記得「帕齊陰謀」失利引發了教宗的不滿嗎? 教宗因此要求拿波里盟軍派兵攻打佛羅倫斯,但羅倫佐運用外交手段成功勸退了拿波里盟軍,又至羅馬向教宗求和。他知道教宗剛修建好西斯汀禮拜堂,於是帶了彼得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和科西莫·羅塞利Cosimo Rosselli等知名畫家組成的團隊為教宗繪製壁畫。不得不說勞倫佐真有才略!壁畫完成後,由於建築底部地勢不平,加上旁邊聖彼得大教堂的動工,牆壁及天花板很快出現裂縫,以致之前的畫作受損,於是教宗之侄子聘請米開朗基羅在穹頂上創作更壯麗的壁畫。在教廷神學家的幫助下,花了共4年時間於1512年完成「舊約聖經創世紀」的故事。這也是米大神第一次從雕刻家華麗轉身成為畫家,第一次創作的濕壁畫(fresco)就讓世人驚艷。
米大神在這4年間,憑著一個人的力量,先搭好一個鷹架,每天揹著當日繪畫需要的混凝土、顏料爬上鷹架,仰著頭不停地作畫、忘記時間、忘記吃飯,等到整個天花板濕壁畫完成時,頸椎早已受傷變形。米大神對藝術真的是付出了所有的心力,也讓這幅偉大的創作流傳至今。
其構圖以建築式的小框框,框成一篇篇的故事。中間9幅是創世紀的故事,包括《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上下兩邊則是7位先知及5個異教女巫。共50個完整構圖,以及343個人物,共一千一百平方公尺的空間,所有的濕壁畫皆由米開朗基羅一人完成,其將渾厚動感的人體律動帶入繪畫中,是一氣勢磅礡且劃時代的鉅作。
至於繪畫中為何出現這麼多的裸男與金牌,尚在研究中😊
如果有先看過「麥地奇家族與佛羅倫斯、羅馬」篇章,大概有印象羅馬曾在1527年遭受洗劫。而「最後的審判」就是在「羅馬之劫」後,教宗克勉七世有感基督教聖城受到褻瀆及羞辱,於是在西斯汀教堂中選擇「最後的審判」為題,委託米開朗基羅留下傳世鉅作。
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梵諦岡,在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後方的牆面上繪製濕壁畫~~最後的審判(下圖),講述世界末日的景象。構圖最上層左邊是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右邊是十字架的柱子。中間被左右兩邊擁簇的是雙手呈S形的耶穌,揮動宇宙的能量。在耶穌右邊的是上天堂的人們,左邊是接受審判的人。
米開朗基羅結合了馬太福音及但丁的神曲,以人物的重要性來決定畫中人物的位置及大小。他也把自己的形象畫入聖徒巴托羅穆手持的人皮,隱喻自己為藝術受苦受難。有趣的是教廷司禮長切塞那不滿米大神畫太多不雅觀的裸體,認為傷風敗俗,米大神故意把他畫成陰間判官米諾斯,讓他永遠在地獄與鬼怪為伍😆。畫作最下面左邊是煉獄,靈魂經受苦淨化後升天,右邊則是地獄。
西斯汀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