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萬神殿~~古典建築之母

寫這篇其實有點像在寫建築史。


「柱子屬於希臘,拱頂屬於羅馬」,說的是希臘發明了三種柱形的結構,而羅馬則發明了拱頂建築。萬神殿結合了古希臘及古羅馬的藝術及科技,不論是柱式或是拱頂建築,都影響後代建築非常深遠。


建於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捨棄當時主流的哥德建築,效法萬神殿的建築精神。
回到近代建築,美國國會山莊、英國的聖保羅教堂都是大圓頂建築,也是參考來自於羅馬的萬神殿。萬神殿的創舉幾乎制定了古代及現代建築的古典樣式及規格。


為何我要擷取網路照片呢? 哈哈哈!  因為手機沒電啦! 開導航找東找西很耗電,於是悲劇就在預期中發生😇


結構:
拱頂直徑達43.3公尺,穹頂的高度也是43.3公尺。光線從圓頂頂端的圓孔流入,隨著地球自轉由不同角度灑進空間。殿內有四長方、三個半圓的小神殿供奉七大行星神祇,象徵著古羅馬人的宇宙觀。

走廊的柱式,依柱頭雕飾為柯林斯式(Corinth),正面的立面上文字 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

從踏上萬神殿的階梯,抬頭望向巨大的柱子及走廊的屋簷,我已經開始驚嘆,不論是柱體還是屋簷,高聳、簡約、陳舊中帶有莊嚴,好似深藏在灰灰的、久遠以前的記憶全部挖掘出來的感覺。

                                                                                          擷取自網路(註1)

主殿內巨大的鼓座撐起圓頂,穹頂內部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襯托出穹頂的巨大。

看著逐漸縮小的凹格往上延伸,拉遠了穹頂的距離。很難想像2世紀的建築美學及建築知識如此進步。直到現在,萬神殿仍是一座兼具美感與功能性的量體。仰頭看著穹頂灑下溫柔的天光,穿過凹格一層一層傳遞下來,最後撒在地面,有秩序的美感的確可以帶來寧靜與和諧的感受。不得不說,近兩千年後的今天,與現代建築相比,萬神殿毫不遜色。

現場雖然聚集了排隊的人潮,但細細感受,會發覺氣氛與其他教堂不同,那就是「亙古」~~久遠久遠的存在。

凡發生過的都會留下痕跡。那些存在於空氣中、塵埃中及不經意的角落裡,隱隱約約難以用言語精準的表達,這就是我在萬神殿中最深的回憶。

萬神殿與羅馬競技場十分不同。走進競技場是狂野、紛亂、血腥與恐懼。而萬神殿的感受則是神聖、莊嚴與平靜,個人覺得比百花大教堂的感覺更為貼近人類的靈性。


萬神殿的歷史


27BC於羅馬共和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Marcus Vipsanius Agrippa)建造了萬神殿,經大火燒毀後,哈德良皇帝於125年重新修復,於126年完成。


拉斐爾及統一義大利首位國王維克多艾曼紐都長眠於此。參觀萬神殿自2023/7開始收費,門票5歐,可以網路上買,也可以現場買,聽說現金及刷卡是分流的。我們去的時候是免費入場。記得別穿短褲及露胸的衣服進入。若夏日拜訪,可以繫上圍巾再入場。


順帶一提,有名的金杯咖啡也在萬神殿附近,想去拜訪的可以安排在同一天。
註1: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architect-wt/roman/pantheon-04x.jp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