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Bonjour巴黎(成為巴黎)

巴黎集時尚、思潮、藝術於一身,如此閃耀的城市,為何不是柏林? 倫敦? 馬德里?這就要從追憶舊舊舊…巴黎開始。

巴黎的學術自由風氣從拉丁區開始

巴黎自987年成為卡佩王朝法蘭西的首都,十字軍東征期間帶來的文化交流及商業貿易,加上氣候宜人,使得巴黎開始繁榮,也吸引了從歐洲各地的學者及學生彙集。國王路易七世意識到巴黎城的學者們可以吸引許多學生常住巴黎,對於城市的發展具商業及學術價值,於是對學術採開放的態度,正式認可巴黎教師及學生社團的存在,頒布巴黎大學特許狀(請注意: 當時所謂的「大學」非指現今的大學,只是一種社團)。

在巴黎大學所在地,許多老師以拉丁文授課,老師與學生之間常使用拉丁文,因當時阿拉伯文及希臘文的著作也都翻譯成拉丁文,該區因此稱為拉丁區。

自由學術風氣加上政治的動盪,巴黎成為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等一連串思想變革的溫床,也推動了藝術思潮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派相繼而起,繼而影響全世界。莎士比亞書店就是該區的代表。

莎士比亞書店的故事: shinki/https://www.lovegift88.com/%E3%80%90%E4%B8%96%E7%95%8C%E6%9C%80%E7%BE%8E%E6%9B%B8%E5%BA%97%E3%80%91%E6%B3%95%E5%9C%8B%E5%B7%B4%E9%BB%8E%E3%80%8C%E8%8E%8E%E5%A3%AB%E6%AF%94%E4%BA%9E%E3%80%8D%E6%9B%B8%E5%BA%97%E8%A2%8B-shinki/

藝術中心蒙馬特(Montmartre)

蒙馬特不論在巴黎人或是遊客心裡,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蒙馬特的發展和拉丁區不同,在1852年奧斯曼(Georges Haussmann, 1809~1891)受拿破崙三世的委派,開始了新巴黎的建設,巴黎的窮人及經濟處境不佳的印象派畫家們於是搬至巴黎市郊區的蒙馬特,蒙馬特成了集結對抗學院保守思想的印象派的大本營。他們以繪畫記錄蒙馬特及巴黎北邊的塞納河岸、橋梁及大道,留下了充滿歡樂、音樂及日常生活的巴黎。自1860至1914年間,從印象派畫家開始,共有超過500位藝術家來到蒙馬特居住,蒙馬特依靠著藝術家群聚的形象而得以在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之後因為鐵路的發達,及巴黎新都會生活結構擴展至周圍的鄉間,喜愛描繪大自然但經濟不優的印象派畫家們又遷移到巴黎郊區,如楓丹白露森林、巴比松(Barbizon)及歐維爾(Auvers sur Oise)等小鎮,莫內則移居至阿讓特伊(Argenteuil)小鎮。

蒙馬特塗鴉

時尚之都巴黎

巴黎從何時開始時尚之路?那位啟發者就是稱為太陽王的國王「路易十四」,想到這位,腦袋裡就出現金光閃閃的畫面。在巴黎還沒蛻變時,馬德里是歐洲的流行中心。當時路易十四為了興建凡爾賽宮,發現所有高檔的用品全部都必須由西班牙進口,覺得實在不給力,又要多花好多錢錢。想當初為了籌建凡爾賽宮,可是向許多國家東搶西騙才蓋起來。因此,路易十四決定大力發展法國的製造業,讓法國成為一個高端商品的輸出國。不論在服裝、家具、酒業、珠寶設計等在短短十年內出現了驚人速度的成長,即便在戰爭期間,也依舊是歐洲的時尚中心。路易十四甚至發行了第一本時尚雜誌,引領時尚風潮,真是用心良苦。

凡爾賽宮

有些法國時尚品牌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如愛馬仕(Hermes)成立於1837年,剛開始賣高級馬具,後來做高端時尚;卡地亞(Société Cartier)創立於1847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寶詩龍(Boucheron)也創立於19世紀中葉;LV創辦人還曾為任拿破崙三世的妻子歐仁尼皇后(Eugénie de Montijo)的御用行李打包師。

集藝術、美學、人文及時尚於一身,讓法國成為歐洲旅遊第二大國。巴黎的自由空氣,也滋養了許多近代的思想家、藝術家及作家,留下大量且傑出的作品。走入蒙馬特、蒙梭公園、奧斯曼大道、和平咖啡館等地,旅客短暫停留的時光,與畫作、文學美好的相逢,這是非常奇特的感受,更別提巴黎是博物館密度數一數二的城市。好好享受在巴黎漫步的時光吧!

參考: 陳淑華(2002) 《印象.巴黎 印象派足跡行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